策划:齐慧杰监制:胡国香 方益波终审:何险峰统筹:肖磊涛记者:林光耀 许舜达 宋立峰编辑:孟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浙江分社联合出品。
截至今年4月28日,中老铁路运输进口山竹、榴莲等水果达1.1万吨,丰富了国内水果市场。综合成本下降,榴莲变便宜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泰国东部兰乍邦火车货运站装有榴莲的水果列车。热带水果保鲜期短,如何保证中国消费者享到口福?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磨憨铁路口岸共同实行24小时提箱,直装直卸,水果班列到达90分钟内卸车,卸车后90分钟回空箱,提高水果班列的作业效率,及时实现水果在中心场站的分拨和掏装箱。据泰国媒体报道,从泰国玛达普站开往中国广州的榴莲班列,已打破从泰国运输水果至中国所需时间的最快纪录,运输途中损耗的概率也显著降低。除了云南磨憨口岸,还有部分东南亚热带水果通过广西凭祥口岸、东兴口岸进入中国市场。过去海运需要约7天、公路运输需要约5天,而如今只需3天。
多地消费者惊喜地发现,4月初43元/斤的榴莲,眼下不少超市里的售价降至了20元/斤,一整颗榴莲200元左右即可拿下。本报记者 徐佩玉《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5月17日 第11 版)。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文房四宝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近年来,宣城市深入挖掘宣纸文化资源,多措并举保护宣纸文化传承,讲好文房四宝故事,形成浓厚非遗氛围,不断加强宣纸生态建设,保持宣纸文化活力,带动文房四宝产业发展向好,激活宣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谱写宣纸文化传承新篇章。游客们在这一方天地里,可以沉浸式品读宣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宣纸文化体验是宣纸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的重要一环。建筑共三层,一楼为宣纸历史与技艺展示区,二楼为馆藏宣纸与书画精品展示区,三楼为书画展展厅
村里拥有宋、元、明、清等古建筑一百五十多处,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日前,安徽省住建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安徽共有47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81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中国传统村落总数已位居全国第七。
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62.43%。近年来,休宁县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聚焦产业丰美、环境优美、乡风纯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五美目标,先后培育出天上木梨梦里祖源状元长丰水秀宁溪三牛牛岭巧遇巧坑等多个乡村微景区,努力实现由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5月15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安徽黄山,探索黄山如何助力传统村落活起来,为乡村建设添彩。黄山是海内外驰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徽州文化的核心发祥地。
今年春季,休宁县以风光、节庆、美食、美宿等元素为卖点,1至2月,休宁县共接待游客97.06万人次,同比增长69.56%。房屋错落有致,梨花院落、白墙黑瓦,徽风皖韵描绘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勾勒出 画里南坑胜境。2022年休宁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21.57万人次,收入为18.87亿元。如何平衡古村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黄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实施五微行动,一方面是基于徽州村落的独特文化价值,不搞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以最小干预保护徽州文脉、保留村庄肌理、保住乡土特色。面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挑战,安徽省黄山市科学把握各区差异和特色,保留村落历史风貌,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探索传统村落发扬和传承新途径。
呈坎古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走进群山环抱的呈坎古村,一座座极具历史感的老建筑映入眼帘,蜿蜒河廊、石桥流水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南坑村北连灵动横江,南靠神秀齐云,位于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的南坑村,距今已有 500 余年历史。
实现旅游总收入11.86亿元,同比增长82.19%。近年来,呈坎村将美丽乡村、重点项目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助推传统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共同实现。呈坎村古名龙溪,位于黄山东南麓,拥有1800多年历史,朱熹称其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2022年,呈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0.61万元。呈坎村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依托乡村和乡愁等要素,通过回购、租赁、置换、退出等模式,有序盘活旧村委会用房、旧校舍、农户闲置房等闲置合法资产62处,整村连片发展乡村民宿88家。另一方面是结合旅游城市特点,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村景一体,发展全域旅游,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安徽省徽州区文物局局长吴青介绍,呈坎村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修缮古建筑29余栋,街巷保存基本完整。一季度,全县接待游客134.67万人次,同比增长78.95%。
呈坎村依托传统古村落自身的地域文化、非遗技艺、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徽州古村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田园综合体+旅居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并以非遗大师艺术展陈馆、非遗精品体验馆、文博艺术馆等项目,彰显文化创意特色,差异化打造全市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与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 徽州样榜父亲经常打来电话,让她找一份不湿鞋子不脏脚的城里工作。
【记者手记】在希望的田野上,做田野上的希望心系‘三农,是农业院校的本色。本人供图现在,不负椿光团队依托坐落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苇水子村的北京科技小院平台,致力于香椿的贮藏保鲜、深加工和产业发展研究,为香椿产业升级贡献了小小的一份力量。
慕名而来采摘的人不乏连来数年的熟客,王女士就是其中一位,今年是我第三年来苇水子村玩,每年我就选这个时候来,山上景色特别美,以前是带点香椿芽回去给自己解馋,今年我还带了几瓶香椿酱,让亲戚朋友也尝尝这口鲜味。00后学生孟雨晴,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带动就业方面,第三年预计可直接带动就业50人,间接带动约2000人。最近一两个月,是村子最繁忙的月份,因为需要组织大量农户进行香椿采摘和修枝整形、矮化等,并将收获的香椿进行冷藏,加工成酱菜等产品。
村民对新兴技术比较抵触,没人愿意拿这一年只能采一次的香椿来冒险。老人的经历深深触动了孟雨晴,我学的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我能否利用所学,让香椿助村民增收?回到学校后,孟雨晴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向老师咨询这个想法的可行性,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孟雨晴便和同学组建了不负椿光团队。
同时,老人没有其他收入,所以每年只能靠卖一季的香椿来维系生活。有了今年的好收成,高华的信心也更足了,下一步,我要扩大种植规模,提高香椿品质,让更多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来自苇水子村的香椿。
孟雨晴回来请教老师,试了下,原来热烫可以降低亚硝酸盐含量。不想再伤父母的心,也不想委屈自己,孟雨晴在研究香椿脱毒上格外卖力,一方面是想帮老乡脱贫致富,另一方便也想向父母证明我可以。
她让原本深藏于山沟的香椿,经过再加工,成为市场上畅销的香饽饽,她也由此被乡亲们称呼为香椿公主。现在,在孟雨晴的影响下,农业技术在苇水子村越来越受重视。基于此,孟雨晴和小伙伴请教老师,经过反复试验,通过甄选5到10厘米的香椿嫩芽,添加含有烯二醇基的食品原料进行高温杀青,最终实现了有效降解亚硝酸盐并将硝酸还原酶灭活。孟雨晴(左一)正在和当地村民交流香椿种植经验。
香椿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确实曾经出现过因为食用香椿而导致亚硝酸盐中毒的案例。为了使其口感更加浓郁,我们几乎尝遍了市面上所有的同类产品。
从烫手山芋变成香饽饽近日,苇水子村的香椿正值采摘期,采摘期可持续到5月底。特别是今年,到了吃香椿芽的季节,北京门头沟区苇水子村的游客也会比平时多。
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会,一些年轻人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他们不仅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而且能很快地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他们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然而,今天的香饽饽,以前却是村民手上的一块烫手山芋。